close
20th Century Fox's The Happening

(講奈沙瑪蘭的電影,都一定有雷的。所以還沒看過電影的人,請勿進入。)

讓我們設若一個場景,在一輛擁擠的小車內,眾人為了防堵窗外大量的毒氣逸入,盡其所能的堵住每個出風口。裡頭最冷靜的數學老師對著驚慌失措的胖女孩說:「不要害怕,我們可以渡過這次災難,看著我,我出個數學問題給妳。」而這個數學問題是一般趣味性數學問題中,我們相當熟知的一個題目:「每一天固定供應的一角錢,若以倍計,到了月底則會得到無法想像的高額款項,超過千萬。」而熟知科學理論的數學老師,卻發現頂頭有個小洞,頓時求生的意志無論再怎麼努力倍計,都只能歸化成零,數學老師無助的雙眼看著車頂,徬徨地開始語無倫次。

這是【破天慌】。當今能拍出這麼具有情緒衝擊的驚悚橋段的好萊塢導演,鮮矣,如果說在這些驚悚敘事的背後命題,皆隱藏著一個亟欲細述的主要命題,無論是批判當代人類的價值觀,或是提供出一個嶄新的思維,表現手法且直接有力,除了奈沙馬蘭以外,在好萊塢能與其匹敵者,更為稀少。

所以從1999年開始,【靈異第六感】便以恐怖電影為背景,實則對於生死觀念大書特書,感傷且意外的結局逆轉,以及將近三億的高票房,都讓奈沙馬蘭一夕之間成為好萊塢最為炙手可熱的年輕導演之一。只是暌違十年,這途中奈沙馬蘭的電影偶然跌跌撞撞,持續尋找著他電影理念的新門路,到了【破天慌】之後,電影從一開頭便直接明瞭的告訴觀眾,這是關於環保的電影,植物為了自保,而散發出致命的化學物質,引領人類自殺,人類會不由自主的進入三種階段:1.開始胡言亂語2.失去方向感3.死亡。至於如何死亡,奈沙馬蘭甚至打破了過去他盡量不見血的傳統,在這部片裡頭增加許多駭人的死亡場面。

A scene from 20th Century Fox's The Happening

這是驚人的,電影所告誡的觀念便是自然的反撲,即便是人類的科技多麼先進,也無法避免那最為原始自然的謀殺方式──藉由空氣的傳導。電影更藉由這些主要人物徬徨的生活方式(情感外遇、破壞生態、避世與厭世),暗指他們早就失去人生的方向,而淪為這場災難之下的犧牲者。重點是,我了解這些觀念,九十分鐘內所敘述的末世恐怖,建構在這群人無止盡的逃亡,在這段路上無論他們怎麼死亡(有人不聽勸告,有人在無意間又打破了「不能聚成一個群體」的規則,有人則因為求生犧牲了其他人),奈沙馬蘭都從這些畫面裡頭,生猛有力的宣示了他最為悲觀的情緒。

但是我必須說,從1999年那一刻,在家中電視看著租來的【靈異第六感】開始,我為那個溫暖又詫異的結局而感動時,便已經成為了奈沙馬蘭的忠實影迷。此後的【驚心動魄】、【靈異象限】、【陰森林】、【水中的女人】皆到戲院準時報到,其中前三部甚至很巧的都還是與高中時的三五個好友聚聚,一同到西門町樂聲戲院觀賞,而【水中的女人】則是在媒體試片會時在微風國賓所看的。而【破天慌】,望著偌大的電影螢幕,我卻感到一陣憂愁,以往欣賞奈沙馬蘭的電影,我總是知道我能獲得的更多。【靈異第六感】有出乎意料的生死逆轉,【驚心動魄】裡頭關於「漫畫英雄的迷思」即使擺到今日,也是相當新穎的思想,【靈異象限】敘說的是信仰,重新尋找自我,以超自然的角度尋找生命的無限可能。【陰森林】提及的則是善惡的模糊分界,即使封閉生活環境與世隔絕,但是「惡」這種根本的人性情緒,卻是不可能避免的。【水中的女人】即使評價不好,我還是能從電影的神話角度裡面,觀察到奈沙馬蘭對於自我意識的徬徨尋找,以及平凡人物成為英雄的可能,這樣的觀念像是結合了【驚心動魄】與【靈異象限】,無可避免的是主題些許模糊,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定位。


A scene from 20th Century Fox's The Happening

但很可惜的是,主題像是承接【靈異象限】與【水中的女人】的【破天慌】,卻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只是這次表現的方式是殘忍的,【靈異象限】以超自然的外星人符號現象為主,一家人藉以外力入侵,而重新展開了生命的認知與價值,【水中的女人】題材上略有重複,但有【靈異象限】珠玉在前,導致電影不太能夠發展出嶄新的論點。【破天慌】用死亡當作懲罰,主角群看過一場又一場駭人的死法之後,在其後,一路上遇到了許多擁有怪誕與荒謬思想的人們,那陣突兀的,弔詭的荒謬感卻造成了一種反差的黑色幽默,娛樂效果是足夠的,但問題是,為何要這樣表現?

也很意外的是,在奈沙馬蘭透過新聞螢幕告知,一切無解的情況下,我便開始大感吃驚。只因為過去的電影當中,確實也有許多次無法解釋的意象,但那都不是電影所要討論的重點,所以小男孩為何看得見鬼、為何有刀槍不入的不死英雄、外星人為何而來都不是我們所需要知道的。那些電影所要討論的則是主角不為人知的過去,透過這些事件,而得到相當的救贖。但是【破天慌】的營造技巧卻不如過去那些電影,更直接一點來說,奈沙馬蘭很有可能想過要避開從前那些電影的影子,而採取一種荒謬的末世感來呈現,但是深刻度卻不足,看完整部電影後,無法像他頭三部電影帶給我的震撼一樣,在心中久久縈繞不去,剩下的,竟只有視覺上的震撼。

我以為像是奈沙馬蘭這樣景仰於希區考克的人物(奈沙馬蘭一樣喜歡在自己電影裡面出沒、一樣喜愛營造冷調的驚悚氣氛、黑暗深層的人物塑造幾乎相同),經過現在人不一樣的時代觀念,他所能提出的勢必更能切合當代,但很可惜的是,自從【陰森林】後,他就再也沒有帶給我同樣在心底迴盪許久的時代省思,這次的失望甚至是大過【水中的女人】的。其實我仍舊是十年前那個奈沙馬蘭的影迷,只是在現今,希望他可以尋找出一個新的方向,能夠回歸到他先前那些精采的水準,那麼在影史上留下經典的名號,也就不是難事了。

Ps.奈沙馬蘭下部電影是改編自卡通的【Avatar: The Last Airbender】,大改變戲路而拍特效娛樂電影,我很有興趣想看他怎麼拍,畢竟連希區考克,也沒試過創作歧異度這麼大的嘗試。

Ps.他這回在電影裡面出現得極少,除非去查IMDB,不然真的不知道他在哪裡。

20th Century Fox's The Happening

Director M. Night Shyamalan on the set of 20th Century Fox's The Happening

加油啊,印度佬。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白色豆腐蛋糕 的頭像
白色豆腐蛋糕

白色豆腐蛋糕

白色豆腐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