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AR塔爾.jpg


很難不折服凱特布蘭琪的女王氣場,更為《TÁR塔爾》從權傾一世墜落成為乏人問津,塔爾(凱特布蘭琪 飾演)是從靠近音樂之神光亮乃至於毀滅,電影作為後Metoo時代的精采辯證,透過塔爾與旁人的辯論,重新解構取消文化、古典音樂的神性以及性別權勢的再次洗牌。《TÁR塔爾》是一部專屬於凱特布蘭琪的電影,看她從游刃有餘的頂尖業界人士,成為崩毀的隕石。

伊卡洛斯貼近太陽而燃燒自身翅膀陷入死局,塔爾則為自己草擬一場無可避免的失敗。

既然是陶德菲爾德蟄伏多年再度執導的電影,故事篇幅飽滿近3小時,很難不浮想連翩,認定這是陶德觀察當代做出的結論,先找來《紐約客》知名作家Adam Gopnik扮演自己,專訪塔爾的過程中,提及對馬勒交響曲的喜愛,電影更狡獪剪接拍出塔爾走過書房地方,她珍藏的大師黑膠照片散落在地,塔爾看著這些大師照片挑選適合音樂,彷彿她也能不可一世。

塔爾嘲諷取消文化,認為性別議題沒有限制,她穿著男性西裝拍照,嘴角帶有不滿且高傲,眼神驕縱,故事另用有限的篇幅讓我們看待「塔爾」身為女同性戀,對於性別權力的居高臨下,她能物色屬意的大提琴家Olga上位,她嫌棄年老的副指揮Sebastian而驅離對方,助理Francesca原本以為能夠上位,卻又被塔爾背叛,塔爾無疑是個情緒化的女暴君,沒人可以控管她的決議自由。

電影刻意營造讓年輕的有色人種男學生馬克斯,提到自己不喜歡巴哈、貝多芬這樣白人順性別的作曲家,更直言巴哈厭女,塔爾不僅言語譏諷揶揄對方的靈魂是由「社群媒體的語言」所組成,一邊彈奏Well-Tempered Clavier,一邊強調藝術應該與身分標籤分開。

不過這場爭辯卻被錄下影片,斷章取義放到網路上,引來自由派人士抗議,再加上塔爾與多名女性的不正常關係,成為壓扁她的最後一根稻草,逼得她放棄所有原本的權勢。

如果觀眾感受如坐針氈,不知該作出怎樣的反應,是該同情塔爾或是厭惡塔爾,那反而陷入非黑即白的刻板辯論,一個人的存在意義,就是好人與壞人嗎?這種複雜性完美敘述《TÁR塔爾》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又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藝術家的作品是否人品分開?

除此之外,《TÁR塔爾》非常精準詮釋塔爾的精神狀態,從一開始的偽裝堅強,到後來見證殞落後的潰堤,塔爾在偌大的客廳裡彈奏手風琴,在指揮台上跌倒。而她擁有絕佳音感,卻一直被各式各樣的噪音侵擾,無論是遠處的門鈴聲、敲門聲、跑步時的女人尖叫聲,都讓她的精神逼入極限,聲音是良藥也是毒藥,良藥就成了音樂,毒藥就成了噪音。

一體兩面,卻難以言詮,塔爾最終敗給一名僅出現在信件內的前學生Krista,她與Krista疑似曾有過不正常的關係,但她始終表示被對方騷擾,直到對方的自殺事件之後,呼應塔爾受訪時曾經所言「我指揮春之祭交響曲時突然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實施謀殺的能力」,豈料一語成讖。

在敘事刻意營造的曖昧模糊之下,觀眾更能夠帶入「塔爾」的視角,每件事都幾乎沒有任何前因後果,只能透過塔爾的主觀視角去看待各種事業高峰或是低谷,她的冷酷與嚴峻到頭來也不過一場脆弱,終有一天她不再君臨城下,委身在東南亞國家的按摩店,看著滿坑滿谷的年輕漂亮女孩,沒有挑選,卻只是出門嘔吐。

終究反噬自己。

《TÁR塔爾》是非常精準的當代政治寓言,透過社群網路、媒體以及性別議題去重新架構掌權者的盛氣凌人與一敗塗地,凱特布蘭琪無疑是全片的靈魂支柱,所有情節轉折全都寄託在她的眼神、嘴角抽動等小動作,精采演技確實令人一秒都不願眨眼,我甚至覺得是她從影以來最佳的演出,確實氣場十足。

來我的粉絲團吧

arrow
arrow

    白色豆腐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