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最深思的一部分,是十字架在本片的意義。

他們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政府軍隊,他們只將十字架當作一個飾品,卻認定了那是生命延續的唯一希望。電影裡面的角色將十字架給了自己最珍愛的人,對方相當珍愛於此,換言之那也算是符合了十字架的原意。

而這,就是〈投名狀〉裡面最希望透露的其中一部分。

我原先覺得像這一類的電影,應該是由徐克之類的導演來拍,才能拍出那陣土生土長的草莽味,解析男性最為實在的情誼,話兒女情長也僅用幾許不著痕跡的篇幅,卻意味深長。但落到了陳可辛的手上,原先以為那有可能像是擅長於小品人文的張藝謀,或是精緻幽默的馮小剛所拍出來的武俠大片,卻極為彆扭,電影本身的成績也打了折扣。

那麼,〈投名狀〉的成績可以在哪裡。

〈投名狀〉將〈刺馬〉的故事提升了一個更深的厚度,因此他找了三個同樣是重量級的演員,那似乎一開始就跟觀眾開宗明義的說,陳可辛絕不可能放棄任何一個演員的表演,他會讓三個演員都有一個高水平的呈現。但對我來說卻不甚傑出,例如說他的〈如果‧愛〉雖然開闊了一個演員與導演的情愛羅曼史可能性,且繼續延長為自傳式的成長體裁,但難以掩蓋〈如果‧愛〉在敘事上的失焦,以致於電影本身不是那樣地精采。

那時候我不免想要問,那個拍過〈甜蜜蜜〉的溫柔男人到了哪裡去,我總覺得〈如果‧愛〉的成績應該更好。殊不知要到了不久的以後才能發現,〈投名狀〉是最有陳可辛味道,但是另一面來說,也最沒有陳可辛味道的一部電影,說是沒有陳可辛味道,在於這是一個粗獷男人的情義交接,與陳可辛過去電影的風格大相逕庭,但若說是有陳可辛味道,則是在於他將這個男性化的故事,散發出一種溫柔賢淑的光輝,徐靜蕾的角色從卑微的存在,提升到一種悲劇性質的原型,甚至牽制著這三個男人的存在。

從那一刻起,我就很難否定〈投名狀〉的成就,實在是只能用卓越二字來作形容。第一個畫面很簡單也很顫慄,孤獨的男人從死人堆裡面爬起,而身為剽悍將軍的他,是選擇了裝死逃避的方式,躲過敵軍的侵略。再來的畫面則轉變成男人與逃亡在外的女人用身體尋找慰藉,如此簡單,卻埋下了日後悲慘的因果。

再來就是男人們的相遇,或許扁平了些,也簡單了些。但那恐怕都不是陳可辛所要述說的,他所要講的,應該是悲劇的生成,為了夢想為了愛而重返戰場,卻開始失去了最初的原衷。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人從一次立誓相互結盟為兄弟,事實上各殺一個人,就能證明彼此的命就是自己的,或許有些愚勇些,但表現得出三人的個性不同,龐青雲或許不相信投名狀,所以才會在殺人前對死者說:「記得我這張臉,以後找我報仇。」但他是相信這些人,所以甘心將生命托付給他們。趙二虎凶狠歸凶狠,但回歸源頭他還是希望能給兄弟們過好日子。姜午陽則是單純,連想都沒想就跟著趙二虎一同殺人。

我覺得一部電影看出導演手法的純熟,就是看任何一場戲都能察覺眾演員的個性情緒,而光是這場戲,就象徵出三人的情緒不同,因而要否定〈投名狀〉的話,其他地方也許可以挑出來批評,但至少導演技法與演員演技都是無可置喙的。

儘管如此,陳可辛未曾遺忘徐靜蕾的角色,她是悲劇性的,一輩子都沒吃飽穿暖,好不容易能夠成為官夫人,卻因為一次誤會踏上了死亡之旅。同時之間,她甚至緊扣著三人的心理情緒,趙二虎只能粗暴的愛她,龐青雲只能隱晦的愛她,而姜午陽一直尊敬著將她當做自己的親姐姐,但彼此為了她,都成為了一樣的悲劇。

我覺得更饒富趣味的是結局的佈局,原來還有政治的陰謀論。在政治陰謀之前,眾人都是渺小的,都是被國家機制壓扁的小螺絲釘。而光是那棋局短短的一幕,或是蘇州降城一段,整部電影的史詩感便全然呈現。這讓我想起了〈甜蜜蜜〉當中,講述的是小市民,反映的卻是大世界,〈投名狀〉格句雖大,但仍不忘針砭人性的原點,讓人在感慨之餘,不免讚嘆起陳可辛對於人性,依舊算計得相當精準,比較起張藝謀或是馮小剛的失焦,〈投名狀〉的優秀其來有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色豆腐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