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kevinhearst/1379641650-464833193.jpg&width=300&height=415)
暫且屏除掉電影裡面幾句讓人感到刻意的台詞,諸如「我每天晚上閉上眼睛,想到的是中國的未來。」【十月圍城】本身的電影意義似乎不擺在政治的本體,以輝煌的「政治」作為掩護,卻與【投名狀】一樣反映了市井小民的無奈,在龐大的國家機制裡頭,依舊無法抵抗。
這樣看來,其實【十月圍城】本身的民主光環,反而顯得薄弱了一些。電影裡面的每一位義士,除了梁家輝所飾演的陳少白與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以外,其餘皆是以自身的私人因素而展開對抗,但電影本身卻包裝得像是一場民主革命,就連孫文也在片中提及革命本身便是一種犧牲。
那麼,我想提及的是,這部電影的重點真的是「革命的犧牲」嗎?翻開陳可辛的創作年譜,就會容易得知陳可辛都已經如此深刻在這些小人物身上,阿四真心想保護的不是國家,而是少爺;賭徒沈重陽想保護的是自己的女兒;除此之外有人是為了幫父親復仇,有人是為了求死。就連反派胡軍也能探索得出一點令人激賞感動的元素,他接收西方教育,卻迷惘在西方主義與朝廷撫育恩情之間。
所以這一個時間軸緊迫,格局遼闊的史詩故事,就在這一連串小人物的彼此互動。展開了一去不返的護送使命,讓整部電影都予以合理化,我們甚至會因為整部電影而感動,但我們感動的原因,泰半不是為了民主革命,而是為他們的意念所感動,【十月圍城】即便是一部顯得十分催情的電影,但無法否認,整部電影的刻畫脈絡呈現得真是精采。
最令我的激賞的段落,其實有兩段。
一段是忠厚的阿四與主子李玉堂一同至照相館,為阿四提親一事,稍微對整個故事所要呈現的意象有概念的觀眾,絕對會知道這是一種訣別。在整個家族都懼怕著李玉堂,不敢對其說出真話的旁人,只有阿四敢對李玉堂暢所欲言,那段看似幸福實則悲傷的提親戲碼,具備著一種極端的心痛。
另一段則是沈重陽面對自己的女兒,卻無法吐露自己身份的悲哀。尤其是在大街上奔跑的那一段,甄子丹將那種愛女心切的表現完整呈現出來,卻又顯得無能為力。他的確是一個沒有尊嚴的賭徒,但在人生的最後一段,他挑戰了原本不可能發生的人生。
【十月圍城】並不是多麼矯情的電影,畢竟電影處理這些塊狀的感情戲碼,比率相當地重,但又不會失去其準頭,而招致反感。當然我們仔細想便會發現,孫文的行程應該要更隱密,完全沒必要如此大張旗鼓的讓清廷知道,一些故事點的矛盾讓我總感到可惜,即便陳德森並不算是特別優秀的導演,但這片起碼還有陳可辛的支撐,有些段落雖然讓人摸不著頭緒,但不會錯愕,令人對陳可辛本身的影像魅力,更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