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耳熟能詳的「忒修斯之船」理論,如果忒修斯的船木全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米奇17號》沿用小說則提出科幻概念,如果一個人的回憶、靈魂都重新被裝填在同樣的身體裡,那麼他還是他嗎?
米奇17(羅伯派汀森 飾演)性格敏感怯弱,米奇18卻是躁動憤怒,他們便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奉俊昊是社會學系出身,所以更著重原作小說的社會主義,將原作小說的「7號」更改為「17號」,私認為是17的羅馬數字「XVII」,在拉丁語中有「我的生命結束了」的意思,生命結束了,另一生命看似展現,但他們在資本社會裡卻只是消耗品,生命本就可以替代,在上層者說沒有人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是小小螺絲釘,實則是要你隨時準備好犧牲,千萬別做任何反抗。
「米奇17」原名是「米奇巴恩斯」,mickey是老鼠,barns是糧倉,一再繁衍的老鼠,沒有人權。
奉俊昊曾多次強調最愛的導演是亨利喬治克魯佐,稱許他在看似平常的生活裡衍生出暴力、仇恨的驚悚況味,《米奇17號》除了再次致敬亨利在政治諷刺、驚悚的高招趣味,更濃縮化近代歷史,哥倫布殖民南美洲、納粹菁英統治以及韓國貧富階級差距,縮化進一部137分鐘的科幻黑色喜劇裡,《米奇17號》的喜劇橋段越多,高層議員越愚蠢,故事則顯得越悲哀,我們這群觀眾看了哈哈大笑,彷彿完全以為置身事外,但事實上我們就是身處於殖民地的芸芸眾生,只要一點點小八卦、小娛樂,就可以滿足我們的一生。
我們的一生是多麼地空虛啊。
《米奇17號》再度展現奉俊昊看似凌亂的節奏掌握,時快時慢,刻意打亂觀眾體驗,卻又不知不覺沉浸其中,另也傳遞他欽羨「怪物」的無知、單純,《駭人怪物》被美軍養大的漢江巨獸、《玉子》最終則只是展示品,《米奇17號》則有無數的善良伏蟲,拯救人類,卻又被人類所害,奉俊昊血淋淋展現殖民者、被殖民者的殘酷對立,從來沒有共存,有一方必定要徹底滅絕。
但這一切必須是有趣的,「米奇」一再經歷暴力虐待、傷痛以及死亡,肉身實踐的生死論點,換來眾多角色一句好奇的詢問「死亡是什麼感覺」,而在繁複的工作之下,能讓他感到生命價值的事物,竟只能是食物與性愛,不需要任何知識、能力,外太空的消耗工真正成為了白老鼠,而他竟已經習以為常。
雖說奉俊昊喜歡拍階級觀念,將其符號化、現實化,《末日列車》透過車廂區分,《寄生上流》則是兩間完全不一樣的房子,《殺人回憶》、《非常母親》更透過一起殺人案帶領觀眾看見貧富階級的生命貴賤,《米奇17》雖是重複一貫的核心,所要講的事物卻可能更廣袤,更巨大。
我甚至看到後來不免懷疑,也許「米奇17」與「米奇18」的相愛相殺,同處一室卻要分享愛人、食物,又要遇到一樣的敵人,恐怕是奉俊昊對於南北韓政局的敏銳觀察,而這一點是他早在《寄生上流》讓管家模仿北韓的李春姬主播早就可見一斑。
雖是在獲得奧斯卡獎盛名之後,奉俊昊重返好萊塢拍攝的電影,不過《米奇17號》在看似精緻、華麗的科幻片包裝之下,依舊藏存著奉俊昊的社會學理論,電影最後讓「米奇18」在憤怒沖昏頭之際決定求死完成革命大業,剝削者終於死去,新的政權上台,那台人體影印機也被轟炸毀壞,世界就要進入太平。
但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結尾非常之棒,是因為讓「米奇17」陷入睡眠,在夢中,他看見早已在精神病院死去的政客遺孀Ylfa(東妮克莉蒂 飾演)重塑那台影印機,並且讓粗暴獨裁的議員肯尼斯馬歇爾(馬克魯法洛 飾演)重生,「米奇17」不免問起,「我記得沒錯的話,妳不是死了嗎?」
但是從來不會死,暴君一定會有另一位暴君取代,資本社會的芸芸眾生容易被取代,暴政者當然也會被取代,但是換了另一人擁有權力之後,歷史悲劇只是再度重演,尼祿、秦始皇、克倫威爾、拿破崙、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歷史從來都是一樣,我們的時代洪流只是跌進同一台影印機裡面,一再列印著相同的故事,未曾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