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jpg

每個人的初戀都是部史詩,實際上,台灣這麼多的愛情電影裡面卻喜歡鎔鑄歷史故事,這也許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半生緣〉的濫觴所影響,直至這二十餘年間,青春同志愛情電影從《藍色大門》開始蔚為顯學,說不出口的喜歡,逐漸消逝在歲月裡面。

《藍色大門》裡面說:「我們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呢?」多年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則給出解答,「再陪你走一段」、「我那時喜歡過你」,原來感情互相對稱,過往的陰鬱,到後來都成為了美好的回憶,那時還年輕的張家漢(陳昊森 飾演)、王柏德(曾敬驊 飾演)陷入無止盡的徬徨,他們不知道怎麼走向未來,只能騎著機車往前行,只能挑戰權威,卻始終徬徨,不知道怎麼對自己說話。

「水」是流動的情慾,早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維斯康提就都展現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同樣也是,從一開始的泳池,張家漢在水裡的深情凝視,後來在浴室裡的情慾迸發,到了最後迎接更廣袤的水域,觀望巨大的瀑布,但情慾卻反而停滯,再也停不了。

我以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所刻劃的便是遺憾,畢竟名字只在心底,多半喊不出口。

我們還想要再呼喚一次。

所以到了後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裡面蘊藉的台灣歷史,諸如解嚴、宗教開放以及流行音樂,就逐漸成為了故事的出口,他們那麼愛,卻終不可得,僅能透過對於藝術的喜愛而緩解,卻總是壓也壓不住。由於《刻》有極為濃厚的自傳色彩,導演柳廣輝也從不諱言這是自己的初戀故事,記錄著屬於他的年代,讓他活到現在,願意為了更喜歡的人,選擇更好的生活,電影於是成為交代自我過往的一封甜蜜日記。

也是因為這樣,所以電影更能夠顯得方方面面俱到,無論是對於家人、學校師長、軍訓教官或是神父,都是與不同體制的撞擊對話,也讓《刻》變得很靈活,張家漢的人設,更能飽滿且立體。

電影有好有壞,結構上或有不完美之處,不過《刻》的結局還是討喜的,多年後已是兩個中年人,疲憊又緩慢的走進異國大街,多年來他們的感情好像見不得光,但他們卻準備迎向光明,時代不一樣了,過去他們隱忍的愛,未來呢?還沒有答案,但只要一個轉身,就能看見還年輕的自己,那麼認真的愛過恨過生活過。

來我的粉絲團發大財吧

arrow
arrow

    白色豆腐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