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歷過【色戒】,也經歷過【斷背山】,長久以來壓抑憂鬱的李安終於在【胡士托風波】裡面展現了一個更完整的叛逆性。雖說我覺得李安的叛逆性格,早在【臥虎藏龍】的玉嬌龍、【綠巨人浩克】的布魯斯就展現出來了。【斷背山】透過幾次短暫的一夜偷歡,【色戒】則在閨房佚境裡頭宣洩對現實生活的憤怒,但是【胡士托風波】重回的,是更早一點的李安,是帶有一點幽默的【喜宴】李安,而且將他許多年來的抑鬱創作,開放出了一個遼闊的空間。
電影從一開頭,影像不停的聚焦在旅館的各個角度,以幽默諧趣的描繪了這個老舊的旅館。成為了李安近年來對於所謂的「保守」勢力的一種諧趣,並非於【色戒】、【斷背山】、【綠巨人浩克】的強大壓迫,在【胡士托風波】裡頭,保守與叛逆,雙方不會彼此抗衡,反而漸漸的成為一種和解。Imelda Staunton保守的守住自己的家庭,守住自己的旅館,對於歷史的傷痛始終牢記在心,極度神經質的擔心總有一天會破壞這個平衡,艾米里賀許的戰後恐慌症候群,也在搖滾樂的精神裡頭,溶化成自我解放,讓人真覺得就像是劇中人物所說的,這就是個「天堂」。
即便是這是個充滿商業氣息(小旅館、音樂節投資者、農場主人),但卻慢慢的從音樂節的慶典精神慢慢走出,誠如主角在記者會上因為呼了幾口大麻,有些胡言亂語的說出:「我們要讓每一首歌都自由。」有其雙關語所證,自由/免費,都成了胡士托音樂節的傳統,反而在這個眾多裸體齊聚的搖滾音樂慶典裡面,揮發出了真諦。【胡士托風波】所洋溢的氣氛,事實上並不特別熱情,李安所透過的Woodstock音樂節裡頭,沒有出現珍妮佛查普李,沒有出現吉米罕醉克斯,鮑伯狄倫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出現,要說比較類似於搖滾樂的表演,只有在中途出現短暫片刻的麻花樂團,表演亦也不傑出。
但實質上,這還是一部非常搖滾的電影。
所貼近的搖滾,更趨近於精神。如果說在那個老年代裡頭的嬉皮文化,洋溢著反戰風格與搖滾自由的憤怒,鮑伯狄倫甫唱出Blowing in The Wind,吉米罕醉克斯的迷幻風格剛剛震撼出搖滾樂的新世界,Led Zeppelin、Deep Purple,我以為那個世代就是我們現今的苦悶商業生活當中,最為嚮往的天堂,只是隨著時間越來越老的我們,沒有太多的勇氣去反抗世界,對不公的體制革命。亦如同電影當中的男主角,被黑道欺壓,父母強迫留在身邊(而他自己也說服自己是因為父母比較愛他),他所面對的人生,就跟我們一樣。
但問題是,在那他根本沒有參與演唱會的三天內,他所獲取的是真正的搖滾精神。一種最為純粹的反動,首次是他嚐了迷幻藥,一邊流淚一邊見識著這世界上從未體驗過的美麗景片,第二次是他與昔日老友在山丘上的翻滾,躺在爛泥巴上反而重新溫習了過往的甜蜜生活,最後一次雖然僅僅是斷電,但他卻在回家的過程當中,真正與自己的親人獲得了最完整的和諧。
我認為這是最溫柔最善良的李安了,對於種族歧視、商業機制、保守壓力都沒有刻意的指責宣洩,【胡士托風波】選擇的是和諧面對,父親隱約的得知男主角的真實性向,卻不點破,母親溺愛自己的兒子卻總不說出口,就連代表著體制的警察、農人都能在旁笑看著這一切。【胡士托風波】繽紛如糖衣的點綴了李安的創作史,我並不認為相較於跨世代的經典【斷背山】、【臥虎藏龍】,【胡士托風波】能夠具備李安創作作品的代表性,但我認為這或許是一種自我告白,藉由電影,我們更得以了解創作者,根據Bob Dylan所說的「A song is anything that can walk by itself.」不僅僅是歌曲,電影也是。末尾主角與父親的對談一戲可說出電影裡面最真誠的段落,一整個家庭都化解了連日來的不快,都是為了那一句單純的「因為我愛她」,完完全全契合了所謂的搖滾,所謂的和平,所謂的愛。
而這些看似平實的語言,就我認為,更貼近著搖滾的真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