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派建築師》意指為「粗獷建築主義」,透過虛構的建築師拉斯洛(安德烈布洛迪 飾演)來到美國發展的一連串過程,從懷才不遇到流落民間,從受到賞識到希望破滅,拉斯洛作為移民視角完全重塑了「美國夢」的幻滅階段,找來23年前以《戰地琴人》拿下奧斯卡影帝的安德洛布洛迪主演,格外有意義,猶太人脫離納粹集中營的陰影,抵達美國之後卻仿造昔日待過的集中營製作巨大的粗獷、極簡主義建築物,渴望著自由,卻又自知永遠被這個世界封閉著。
就像拉斯洛初次看見,倒掛的自由女神像。
粗獷主義在於突出建築材料的真實,更避免裝飾性,特地運用鋼筋混凝土強調材質的樸素,這在於戰後重建的美國顯得格外有意義,拉斯洛的戰後創傷始終揮之不去,甚至帶給他更大的創傷,導演布萊迪寇貝特融合匈牙利建築師Marcel Breuer、粗獷派建築學大師Le Corbusier的人生鎔鑄進拉斯洛的故事裡,對於建築學有極高天賦,不排除將自身的慾望、恐懼以及脆弱全都投入其中。
電影很長,長達3小時半的盛宴卻不顯無聊,很容易讓觀眾沉浸在這個望似破碎、雋永的時代史詩,拉斯洛在電影開始沒過多久便受到故作高深、自傲的富商哈里遜(蓋皮爾斯 飾演)賞識,獲得可以打造專屬於自己建築物的珍貴機會,哈里遜曾在餐桌上問他,什麼是建築,他以絕妙形式回應「還有什麼比一個立方體本身,還更能表現立方體的概念呢?」並提到歐洲因為長年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而遭破滅,但希望自己的建築物可以在美國永存,是對於藝術的追求與渴望,也讓《粗獷派建築師》的樣貌逐漸成形,地基開始穩固。
上半段故事結束。
雖說電影的前半段帶來沉穩、安靜,但到了下半段卻一捨先前的壓抑,讓片中人物的憤怒、激昂甚至是性慾都徹底展現,兩段電影簡直像是完全不同風格,但同樣緊抓著對於美國夢、資本社會想像破滅的殘酷面,到後來就連建築學、藝術都成為襯底,是在巨大歷史洪流的一部份,拉斯洛的妻子艾莉莎貝(費莉絲蒂瓊斯 飾演)另於後半段正式登場,原本是高學歷、聰慧的女性到了美國卻只能撰寫口紅報導,他們的才華、藝術隨著他們的亡國之民身分而無所憑依,更是清晰呈現當代移民的種種困境。
電影很美,攝影鏡頭很美,建築物也很美,是呈現一種粗魯原型的美,那也是我們對於生命最初的想像。
拉斯洛漫長的一生滿是苦難,不過電影不忘透過多年後,他的姪女在威尼斯雙年展的致敬演講,徹底點題了拉斯洛的一生,混凝土象徵集中營,天花板上的玻璃卻象徵自由,而他所追尋著其實不是目的地,而是每一次的過程,即便傷痕累累,也要在這個世界留下痕跡,至於必然出現的孤獨、困頓,也只是藝術品的一段額外插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