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魯克林孤兒.jpg

艾德華諾頓曾不只一次說過想當導演勝過當演員,但他在首部執導浪漫喜劇《相信愛情》後相隔19年才帶來《布魯克林孤兒》,改編自強納森列瑟的同名小說,卻將原作的90年代氣息大為改編,回溯到美國50年代,歷經經濟大蕭條的重傷及大量外來移民的介入,準備要經濟再度起飛,卻在資本主義的蓬勃下面臨了幫派犯罪肆虐以及官商勾結。

艾德華肯定更為著迷這個價值觀錯亂的50年代,小說裡面的「布魯克林孤兒」是偵探萊諾(艾德華諾頓 飾演)的小名,他的恩師法蘭克時常這樣稱呼他,似乎也認定這個罹患妥瑞氏症的孤獨天才,是這個社會少見且獨特的好人,注定孑然一身,卻如此美好。

《布魯克林孤兒》大量承襲老派黑色電影的氛圍,一如比利懷德的《雙重保險》、羅曼波蘭斯基的《唐人街》更或是大衛芬奇的《火線追緝令》,故事往往在黑夜中發生,香煙裊裊疊映街燈,穿著大衣的偵探獨自走在潮濕的雨夜中,美麗且致命的女子是他少數的依靠,槍與死亡,對他來說僅是日常。

我們那麼熟知勞倫斯卜洛克筆下的馬修史卡德,或是雷蒙錢德勒筆下的菲利浦馬羅,都是沉默且粗魯的硬漢,《布魯克林孤兒》卻讓萊諾更充滿缺陷,他有妥瑞氏症,常常會不自覺發出髒話,即便有著極強的記憶力,他也欠缺與別人交際的能力,日子過得單調無比,連靜下來喝酒的時間都少,萊諾時常獨自走在紐約喧囂的街道上,搭配著大量爵士樂,小號喇叭與輕觸的鼓拍,在他的眼中紐約是如此無趣的地方,千篇一律的門廊與窗戶,霧濛濛的布魯克林大橋,對於萊諾而言,再美好的建物都只是背景,是官商勾結與幫派鬥爭底下的犧牲品,平凡小民永遠不會獲得任何勝利。

與其說電影是在於抽絲剝繭,我卻覺得根基於小說的大幅刪減修改上,帶領觀眾體驗一種飄渺虛無的當代紐約,全片長達144分鐘,娓娓道來的是一種意境,並非故事,要不然也不會找來搖滾天團「電台司令」的Thom Yorke來獻唱了,讓我們彷彿也在布魯克林街上的小酒吧裡面,聽著一個穿著褐色呢絨西裝的中年男人訴說著失戀,香菸與酒精,彷彿包圍了全世界。

歷經性愛、暴力以及金錢權勢,萊諾這個偵探更顯得可愛,個性封閉甚至沒有任何戀愛經驗,抱著心愛女子一同睡去也不踰矩,在那個錯亂的年代裡面,這樣的男人,溫柔的讓人心疼。

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讓人顧盼,這本身就是一件憂傷的事。

《布魯克林孤兒》不算是橫空出世的傑作,甚至有點生澀,有點過於拘謹,雖然身為編導演的艾德華諾頓精心構築出四平八穩,敘事龐雜,主支線也條理分明的順暢故事,也就讓人容易這麼看下去,不過我猶愛結局的鋪陳,萊諾與心愛的蘿拉終於離開了布魯克林區,在海邊的小屋癡癡望向遠方,不如相忘於江湖,討論起自己小名的意義,即使他們最終仍是不敵整個貧富差距、政商勾結的腐敗體制,終究淪亡於錯亂的歷史座標中,都在蘿拉一句雲淡風輕的"it's funny how things turn out."落幕,沒想到極力對抗的憤怒鬥爭,就只為了安安穩穩的坐在心愛的人身邊,不被任何人打擾,我心想這對於紐約,對於自已,對於人生,都算是一種愛情了吧。

來我的粉絲團發大財吧

arrow
arrow

    白色豆腐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