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jpg

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的電影總是迷人,那是從電影膠捲傳達而出一種自然的氣味,諾蘭是擅長於經營「電影」的人,不是橫空出世的鬼才,更像是一個資優生,每部電影都有承襲的範本,時常有絕佳表現,雖然除了《黑暗騎士》、《頂尖對決》或是《全面啟動》之後較難出現頂級傑出的電影,但他依舊是同代導演當中非常厲害的一個人。

這一回的《敦克爾克大行動》,在刻意抽離戲劇性,除了道森船長(馬克勞倫斯 飾演)之外,我們完全無法知道其他人背後的故事為何,眾多無名小卒們僅希望能逃出生天。但如果說這部電影是強調真實性,那更為不對,畢竟電影正值戰爭期間,服裝卻異常乾淨,完全沒有血肉紛飛,漢斯季默的配樂也相當飽滿,情緒力道十足,整部《敦克爾克大行動》就在不斷拉扯之間,呈現出這場撤退行動的原貌。

看似是虛幻的視覺饗宴,但其實也是真實感十足的死亡戰場。

對於我們這些資本社會出身的人,戰爭似乎很遠,唯一與片中人物相似的,只有心靈上的恐懼,即便導演諾蘭稱許《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一場極具歷史價值的戰役,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行動之一,我卻覺得《敦克爾克大行動》所說的是一種感覺,不是只有紀錄一場戰役那麼簡單,如實呈現一場戰役,那是史匹柏該做的,那是克林伊斯威特該做的,他們都是誠實的考究派,諾蘭看似保守老派,卻是一名傑出的炫技者,這點從《敦克爾克大行動》就看得出來。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想說的是,這其實是關於人類積極求生的故事,誠如雷利史考特的《銀翼殺手》是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道德論證,艾方索柯朗的《人類之子》透過鬥爭講述人類的演化史,《敦克爾克大行動》以極簡的空間,分別以陸、海、空等三地做詮釋,分別是一週、一天以及一小時,陸地上,敦克爾克海灘邊枯等一整周,恐懼德軍下一秒就即將全面進攻,海上,前往26英里外的戰場進行救援,卻遇到一名剛從死裡逃生的崩潰士兵,將為他們帶來危機,天空裡,轟炸機與戰機的對決,分秒間只要一恍神,都有可能喪身戰場。

時空不同,地點也不同,但必須全部拼湊起來,才是一塊完整的拼圖。

我們若是不知道飛行員(湯姆哈迪 飾演)早在面臨燃油可能耗盡的人性掙扎,依舊決定留下來協助擊毀敵機,能毀一台是一台,便不會對他最後面捨身墜入敵方戰場也要救援的意志而大受感動,我們若是沒看到大兵席佛林(席尼墨菲 飾演)在救生艇上的驅趕夥伴,卻又被敵艦擊沉,就不會對他在平民遊艇上的脆弱感到認同,而我們若是沒看到主角群包括湯米(菲昂懷海德 飾演)、艾力克斯(哈利史黛爾 飾演)一再逃亡卻終究被敵軍鎖定的可怕,就不會在看到他們囁嚅在火車上說著:「我們沒有贏,我們只是活著。」而感到同情。

《敦克爾克大行動》就是這樣,是一塊拼圖,陸海空三時三地相互影響,呈現出的是人類的大愛,也是人類的自私。其實我對《敦克爾克大行動》最終決定以這樣的去除雜質,沒有任何情感存在,我們不知道這群士兵是不是背後有著「我跟我老婆說我會回家」、「我很久沒跟我爸說話了」或是「我跟我同袍答應過我們會一起回家」的情節,就只有一個很單純的信念,那就是回家。

回家,可是家在哪裡?克里斯多夫諾蘭一直很喜歡「回家」這個命題,《全面啟動》的柯柏為了回家而執行危險任務;《星際效應》的庫柏穿越宇宙執行任務,但依舊難忘家裡的女兒墨菲;《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布魯斯韋恩即便一再被反派攻擊而流亡在外,依舊拚了老命回家守護高譚市。只是《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家,僅止於口頭上,或是在廣告宣傳台詞上的「當這40萬名士兵無法回家,家卻迎向了他們。」然而是家迎向了他們,抑或是,他們的家一直在他們的心裡,不曾遠離?

這樣說或許有些浪漫,但畢竟克里斯多夫諾蘭是浪漫的人,《敦克爾克大行動》最終刻意不用歷史結合出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聲音念出經典的演講口白,也刻意不讓法軍加入故事主線,即便法國軍隊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裡面佔有非常重的前因後果,當然也沒有提到德軍為何不把握優勢大舉乘勝追擊的原因。而是僅用一名渺小脆弱的年輕士兵,緩緩說出邱吉爾那段經典的〈我們要在沙灘上戰鬥〉,卻刻意精選橋段,讓我們更為知悉,這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不是像邱吉爾那樣的大人物所主導的歷史戰役。

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

「戰爭不是靠撤退獲得勝利的,但在這次的救援行動中,卻蘊含著勝利。」

面對恐懼,不願服輸才是真諦,無論是那些面貌模糊的德軍,火力強大的德軍或是我們內心裡的恐懼,都是一樣,這確實是一部關於戰勝恐懼的電影,用極為平和安寧的節奏收尾,具體而微,克里斯多夫諾蘭終究保持了他一貫的高水準。

來我的粉絲團大平台吧

arrow
arrow

    白色豆腐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